2014年7月5日,当“绿镜头-发现中国”系列采访活动团队成员抵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根河林业局潮查生态功能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森林生态站)时,几乎发出同样的感慨--寂寞的森林深处竟然有“人家”。 森林生态站建于1991年,依托于内蒙古农业大学,与根河林业局共建,是我国目前纬度最高的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代表区域为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生态区,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和国家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站点。
要想到达这里,必须穿过一条悠长、狭窄的弯曲山路,路的宽度刚刚够一辆大巴通过,稍有不慎便有跌落的可能。在时速不超过10公里的大巴上,每个人的心都是揪着的,因为很多树枝不甘寂寞地“冲”上路面,干扰车辆前行。 在一路颠簸中,在提心吊胆中,大巴终于还是被拦截了,路面出现小面积塌方。“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团队成员不得不步行前往森林生态站。“路不好走,又很偏僻,方圆几十里内几乎没有人烟。”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副局长刘喜元对这里并不陌生,“我们每隔20天都会就派人来这里取一次观测数据,来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这里的路。”
|
|
“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团队成员步行前往森林生态站。庄白羽摄影 |
刘喜元所指的观测数据便来自森林生态站里的气象站。自2009年起,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就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在这里共建了气象站。这个气象站由常规气象观测和自动气象观测两大系统组成,此外还有冻土观测井、全类型降水冰雪观测站。主要观测大气温度、湿度、降水、辐射、风、气压、紫外树温、光量子、地温、蒸发、冻土变化动态、全类型降水冰雪动态等。 “这个气象站所获取的多样化数据服务于气象局、林业局、国家生态系统网络、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陆地观测以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等,既是打破部门壁垒、加强数据共享的尝试,也用于满足研究兴安落叶松和保护生态的需要。”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乌兰巴特尔说。
驻扎在这片森林里的除了这些观测设备外,还有真正的人家-森林生态站观测员张永亮夫妇。他们自1999年便与这些观测设备生活在了一起,一眨眼便是15年。 这里很苦。漫天飞舞的蚊虫、满地乱爬的蚂蚁都在证明着这里的艰苦,可这并不算什么。真正苦的是,夫妇俩很孤独。放眼望去,除了大片大片的森林,什么都看不到。 “这么多年过来了,我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由林业工人转来驻守在这里的张永亮很乐观,虽然常年食用的酸性水已经让他掉光了头发。 张永亮的任务很艰巨。所有观测设备的维护、数据的储存工作他都得承担起来。“要给供电的太阳能板除雪、除鸟粪,要让各种观测设备保持清洁,以减少无谓的外部干扰;每隔一个月要对地表径流进行观测,以便获知这片土地的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每隔20天要把存储的数据倒出来,不是因为存储器存不了这些数据,还是怕万一观测设备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一说起要做的事,张永亮便滔滔不绝,“这个地方虽然很苦,但能够守护这片森林,为国家森林生态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感觉很自豪。”
森林生态站主要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土壤演变响应关系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热通量研究,森林-森林湿地-冻土耦合关系研究,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研究,森林冻土演变规律研究等。除气象站外,还设有65米通量观测塔等。 据张永亮介绍,每年都会有一批研究人员来到这里,进行野外科学试验。通过样地调查,目前已经研究得出了在未采伐干扰和不同采伐干扰条件下,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群落下层植物生活型谱、优势层片和生态类群的变化规律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森林生态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我们的观测结果显示,这里的空气质量非常好,几乎没有干沉降。”张永亮看着蓝天白云充满自豪感。 “未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将与森林生态站开展合作,共同将森林生态研究推向深入。”乌兰巴特尔说。
(责任编辑:苏杰西)
TIPS:该森林生态站全类型降水冰雪观测站等设备由华创风云集团研制与提供并与2013年交验运行。
|